“绿道”就是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绿道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绿道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绿道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空间布局、主题策划、游径设计、服务设施系统、绿化植物设计、交通衔接设计等几个方面。将游径设计中绿道的功能分类为河流保护功能、生物保护功能、都市环境防护功能和都市休闲游憩功能四类,分别探讨其绿道的宽度设计,以期为绿道网的规划设计提供指引。
1、河流保护功能
沿河绿道,具有保护水资源和环境完整性功能,它们是决定缓冲带宽度的基本因素。河流不同的位置对应着不同的环境状况,从而应该对应不同的绿道宽度值。以往的研究表明,当河岸植被宽度大于30米时,才能够有效地降低温度、增加河流生物食物供应、有效过滤污染物;当宽度大于80~100米时,才能较好地控制沉积物及土壤元素流失。另外,还应根据周围土地利用方式来确定河流绿道的宽度,如森林砍伐区、高强度农业活动区和高密度的房地产开发都应该对应着更宽的绿道。
2、生物保护功能
生物保护型绿道主要包括生物栖息地、生物迁移通道等,主要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般来说,随着宽度的增加,环境的异质性随之增加,进而造成物种多样性的增多,因此绿道越宽越好。但是宽度对物种数量的影响效应是不一致的,当宽度较小时,绿道宽度对物种数量影响较小,甚至可以说没有影响。达到一定宽度临界值后,宽度效应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相关研究表明这个临界值应为7~12米。
3、都市环境防护功能
绿道对于城市建成区而言具有改善气候、净化大气、隔离噪声等功能。不同的功能对应的绿道宽度要求也不同。
(1)改善局部小气候
研究证明,绿地日均气温的降低值随绿地覆盖度的增加降温效果愈明显,因此,对于改善城市小气候的环境防护型绿道来说,绿地覆盖率越大则小气候的改善效果就越显著。大量的研究表明,要想有效地改善城市小气候,需要达到30%的绿地覆盖率。因此,从降温保湿角度而言,将总面积减去集中绿地面积后除以绿道总长度就是绿道所需要达到的最小宽度。但考虑城市绿地结构布局的统一性、合理性,一般宽度不宜小于20米。
(2)净化空气
对于净化空气的功能来说,绿道内林带的宽度、数量及带间距离的关系与净化效果关系很大。由于飘尘和有毒气体是随空气飘浮的,而气流遇到林带后究竟是越顶而过还是穿过林带,穿透林带时速度降低多少,过滤的效果如何,都与绿道的结构和宽度有关。就绿道的净化过滤效果而言,林带宽度一般以30~40米左右为宜,过窄的林带防护效果不显著,而过宽的林带又不如分成几条较窄的林带防护效果好。若条件不允许达到上述宽度时,要尽可能用乔灌木和常绿树组成的复层植被,以产生最大的环境防护效果。
(3)隔离噪声
树木、草坪对声传播的衰减影响,已有不少研究。一般的结论是从3米的单行树篱到70米宽的林带都具有一定的减噪效果,减噪量从3.5~7.5dB(A)不等。而宽林带(几十甚至上百米)可以降低噪声10~20dB(A)。北京园林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减噪为目的的隔声林带来说,效果最大的是面向声源的40~50米厚的一段,从节约土地和经济角度出发,这类林带的宽度一般不超过50米。除林带宽度以外,绿化减噪效果也会因绿化结构的不同产生很大的差异。
4、都市休闲游憩功能
都市休闲游憩型绿道主要依托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对绿道形成作用。从游憩使用角度构建的绿道,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带状公园、街头线性绿化、林荫道、景观道等,其宽度主要因为没有特定的科学要求而常常受到城市建设的限制。城市中的游憩绿道可分为三种,即简单式游憩林荫路、复式游憩林荫路、游园式游憩林荫路。其中,简单式用地最小宽度一般为8米,复式的宽度可达到20米以上,游园式游憩林荫路宽度宜40米以上。
以上从绿道的河流保护功能、生物保护功能、都市环境防护功能和都市休闲游憩功能四个方面分别探讨绿道的宽度及其功能,但在实际的绿道设计中,还应更多地从考虑绿道周边的大环境着手,充分考虑绿道沿线的空间结构及生态元素,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宽度,有效地发挥绿道在保护生态、休闲游憩及经济发展方面的功效。